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07123»如如不动———网友反馈|2021-12-20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466
发表于 2025-2-12 14: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友反馈(标题)             2021反馈(标题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表通

博客精选

解答来信

博客精选》总导航

网友反馈》目录

如如不动

———网友反馈|2021-12-20博客

度众生者如如不动

师父曾在各个角度和层面讲解了法、报、化三身的关系和作用,在《化人身为法身,在人间主宰自己的灵魂》这一篇中,再次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是在第五册第29篇中讲的,度众者,心不要动;心一动,就会卷入众生的缘分因果,心不清净,功德就有漏。

从诸多关于三身的开示中得知,佛与众生并无差别,佛的法身是真如妙理,圆满清净,遍及十方法界;佛的报身已经断尽妄想迷惑,智慧圆满;佛的化身功德积聚,并以妙观察智随机、随缘度化众生。佛门中讲,圣人乘愿力而来,而我们凡夫是随着业力而生。投身娑婆世界的这个肉身虽然是业力的受报之身,但我们可以通过闻法、忏悔、修行、度众来转化过去的业力,发菩提心做菩萨在人间的化身,最后启发和恢复和佛一样清净的法身,在人间把人身向法身去转化,这也是修行的意义所在。

凡夫的人身如何启发出本具的清净法身?需要我们从自度和度众两个方面去努力。师父曾经讲过,投身人道是业力牵引,业力从心而起,根源在于心。因此真正的修行从改变自心开始,自净其意,“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虽然过去的因果依然有报,但八识田中的贪瞋痴种子已经开始转换成金刚佛种,这是我们的自修自度。

从度众方面来说,众生既是我们弘法利生的对境,也是熄灭贪瞋痴的道场。在度众中最能发现自己的习气,因此更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锻炼心的如如不动。我们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明明发心去度别人,却因为没有善观因缘或对方缘分未到,提出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是有违佛法的观点,这时我们就会心随境转,马上生起反感或瞋恨,觉得对方既错乱迷惑,又不知好歹;明明发心大放生,却因为鱼老板临时起价而烦恼争执;明明发心共修或帮助佛友,时间长了却因大家的赞叹而变得贡高我慢,甚至借着佛法谋私利、误导佛友、敛财造业等等。

因此师父提醒我们,在五欲六尘中度众生,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境转心不转。我们的智慧远远不足,如果再加上定力不够,经常心随境转,最后自身戒律也会被破坏,落入了名闻利养中,甚至造下大业。

一个人自修,因为避开了复杂烦恼的环境,比较容易得到暂时的清净,但这种清净其实是不太彻底的,而在度众中锻炼出来的如如不动,面对种种非议不解、磨难挫折,能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平静的心态,才是修行的真功夫。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才不会边弘法边造业,尽量堵住身心有漏之处,积累起真正清净的功德。

每个人都有法身,只是被业障遮盖而无法显现,就如无论乌云怎样遮住月亮,但月亮亘古以来一直高悬于天上。我们的法身就好比月亮,而报身好比月光,化身好比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师父曾在讲座中谈到体相用三者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法身是体,化身是相,报身是用。

人身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而灵魂中既有原始的本性,也有轮回中衍生的种种不善心,如仇恨、嫉妒、贪婪等等。如果未闻正法,宝贵的人身只能被动地承受善恶果报,毫无自主的能力,是随业的凡夫;而走大乘菩提道,行弘法利生事业,就是以有限的报身之“用”,成为菩萨化身之“相”,在度众中净化自身,才能恢复清净本性之“体”,凡夫逐步转为人间的菩萨。

凡夫的受报之身向功德法身转换的过程是艰难漫长的,千万不要把修行当成很简单的事。化人身为法身,是修行的远期目标,在人间主宰自己的灵魂,则是修行的近期目标,而这一切,从心不随境转,如如不动做起。

身心合一者如如不动

昨天学习了一期广播讲座,师父谈身心合一在修行中的重要意义,学后很受启发。

学佛前,我们可能都误解了“身心合一”的意思,把这个禅修中高境界的状态错误理解成了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这么想的,就这么去做。反思自身,学佛后也经常这样不由自主,因为习气太深。

师父曾经提醒大家,在修行中,修正外心,恢复本性,才能修掉你的业障,逐渐明心见性。众生都有妄心和真心,就是常说的外心和本性,外心是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产物,瞬息万变,而真正清净的本性是佛性,如如不动。我们的身要与究竟本性来合一,而不是与随时起伏的妄心合一。

但初入佛门的人要做到,谈何容易。众生、菩萨、佛的一大区别就是见性的程度不同。假如同在人间、接触同样的外境,佛是见诸相非相,心平如水,不起一丝波澜,因此清晰地洞彻宇宙真相;诸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分别,可能如水面稍有涟漪,也能清晰地照见实相;而我们凡夫的心遇到环境的变化,起的可能就是狂风恶浪。所以我们的身心行为永远无法与真如本性合一,就不断在因地种因,不断有善恶果报成熟,就长久地无法出离轮回。

《白话佛法》里对许多问题,都用方便法和究竟法两个层面让大家去解和行。身心如何合一?方便法是念头一起,马上观照,观自己的身口意,和菩萨的标准对照,菩萨会这么想、这么做、这么说吗?不论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诱惑、喜怒哀乐的心情起伏,只要觉察到一念生起,马上提起觉照,外境和念头即是无常,立刻回归到内心的佛性上来,心不随境转,如如不动。熄灭了外心,回归了本性,就照破了无常,在第一时间阻止业障的衍生,避免种下新的轮回之因。

然而,人的轮回业力太重,仅靠自力不够,还需要佛力的加持。师父在《人生苦乐无常》中指出,重佛、重法、实修,能得三宝慈悲力与智慧力的加持。大乘佛法要求行者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要达到这个宏大的目标,前提是自度和在度众生时都要深观无常,才能如如不动,同时慈悲与智慧平衡结合,去理解众生的想法和需要,看破弘法利生中诸多令人烦恼的假象,用真心佛性来指引身的一切行为。制心一处,自然烦事无事,因为这些所谓的事,本身就是个缘起的结果,最终一定归于空。

假如在弘法中自己的身心不能合一,也没有慈悲和智慧力的护持,随着人间的思维、用随时变化的妄心行事,我们很可能会被遇到的对境牵引,结果是行善不圆满,甚至反成了恶;想度人反而被众生的迷惑习气拉了过去。因此师父再三提醒我们,要以随缘之心度有缘之人,因为弘法不仅看发心,更要看结果。

佛门百观,无常第一。师父在我们的初学阶段,频繁地讲解如何观无常的方法。修行人在度众中自度,在自度中深观无常,可常令外心不动,身行如法;在度众中深观无常,能视艰难阻碍、荣誉赞叹为云烟,不落入我法二执,出世的功德就如出淤泥的莲花,清净无染。故三世一切诸佛,皆由深观无常起而得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