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04130»永远保持谦虚的心态———《白话佛法》学习感悟|2020-01-24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466
发表于 2025-2-12 1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友反馈(标题)             2020反馈(标题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表通

博客精选

解答来信

博客精选》总导航

网友反馈》目录

永远保持谦虚的心态

———《白话佛法》学习感悟|2020-01-24博客

谦虚是世出世间一切成功者的制胜法宝。如果说世间知识在一定阶段内尚有巅峰,那么我们探索佛陀展现的真理世界则永无止境,代表着至圆至满的十方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自觉圣智容纳虚空,无有边际,一般人终其一生都只能习得九牛一毛。学佛无论走到哪个阶段,狂妄自大都是自毁慧命,而谦虚永远是进步的保障和动力,对初学者尤其重要。

凡实修之人都是谦虚者。《白话佛法》第一册第九篇《学佛后还不变好的问题所在》中,师父说“自己和大家走在同一条路上,但能看得远一些,多一些,所以愿为大家做黑暗中的烛光,为大家照亮眼前的路和障碍;愿为大家做进步的尺度,时刻提醒大家进步的程度和方向。” 师父的座右铭“无欲自然心如水”“如履薄冰”,为人师者尚且如此念念谨慎,我们初学之人又怎能不时刻心生警惕?有了谦虚的心态,才会清楚地看到不足,既保持弘法利生的热情,又理智地观察学佛之路是否偏差。

凡夫的一大毛病就是因自傲而妄加评说,不经意间造下毁谤三宝的重业。哪怕我们学习心灵法门有了诸多的殊胜获益,也不能因此轻视任何一个传统法门,切勿随意评论,更不能自赞毁他。众生都有机会成佛,但各人道路不尽相同,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身,不同身份方便度化不同众生,佛菩萨和祖师开显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无非针对不同时节因缘、根基缘分的人群而已,决无优劣高下之分。

因此师父反复警告我们绝对不能评说这个法门好、那个不好,这个法师说法对、那个不对。五乘佛法是阶梯式的智慧,绝对不是可以“一对多”的文字解释,所有的差别,都只因闻法对象的可接受层次的不同,因为“所说非所应,于彼即非说”,目前尚且无法理解的说法,只会让人心生讥讽疑惑,甚至直接断人慧命。如果自己变得内心祥和、慈悲增长、外境顺利,只说明你适合修这个法门,或许对别人并不适合,反之亦然。佛法中有三种不赞不谤的情形,凡夫没有智慧眼,对不熟悉的善知识和其他人,最好就是既不赞叹也不毁谤,保持中立不作评论。

佛在世时尚且无法让所有众生满意,末法时期更是没有任何一位师父可以让众生都生起欢喜心,因此总有人心怀不满出言毁谤。初学者有比较、选择很正常,但决不能诋毁任何一位善知识,连随声附和都会造下重大恶业,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境界和这样做的原因;而一旦决定了修某个法门,对自己而言就是最好的,就如佛菩萨在讲一部经时反复强调这部经典无以伦比的殊胜一样,否则就无法得到真实利益,一门精进就非常重要。

师父曾解释过“五度如盲,般若如眼”的原理,而般若也从谦虚学习中来。弘法利生中,理智永远应在热情之前,因为一切善行如果不在智慧的指引下,极易落入用人间思维求名求利的窠臼,虽然这些善行对众生也会产生利益,自己也能得些善报,但却因此强化了我执,造成了对解脱的巨大障碍,我执不破,永远在六道轮回之中。

有人说佛菩萨也有许多大富长者,不也成就了吗?那是因为圣者之心已经不受世间一物羁绊,名利财富不过当作利生资粮暂时保管,一旦众生有需即可付出,而凡夫是想永远地占为己有。感恩师父再三警告我们要学习成熟麦穗低头的谦虚,学佛一定不能求名求利,因为比我们修为高深的人都极可能经不起考验。

真正的自利利他必定是自他双方都能获益,如果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离平等、清净、觉悟的目标越来越远,名利习气越深,那就不可能给众生带来长久、可靠的利益,不过是在假借利益众生之名得到自我满足。比如佛友共修,我们可以分享各自心得,互相借鉴探讨,却千万不能强加于人,一旦以讲法者自居,就会不分对象,夹杂凡夫知见误导他人,轻视师传;发心大量放生,也不宜大肆宣扬,在经济困难佛友面前讲述种种殊胜,让人烦恼不安;做了功德不能藐视他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其实许多人将厚积薄发,成佛路上也并非先到先得;义理懂得多些也不必自大,落实到心行上才算受用,默默无闻的人可能境界已经很高。

真正的功德来自于清净的发心,而不在于事做得多大、名气多响,发心有多清净,自利利他的行为就有多久,功德就有多深。自古以来许多学佛人文化水平不高,也未必懂得多少经论,但凭着坚定的往生信心和强大的愿力,一生谦和低调,不求回报利益大众,最后真的往生极乐;而另一些人看似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却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有的人间善事干得轰轰烈烈,对大众赞叹沾沾自喜,最后依然是个轮回中的迂腐学究和大慈善家,分水岭主要在于是否时刻保持一颗谦虚之心。

师父在法会上讲过一个妙高禅师打坐时因昏沉掉落悬崖,因一念忏悔重新得到韦驮护法的故事,警示我们的业力深重,更应常生惭愧。求法路上无人有资格傲慢,谦虚使人永无止境,通过闻思修断我执、分别,化解烦恼,消除业障,即使下下根之人也会日日胜进;而一念傲慢,即使在人间已经接近涅槃,也会重新落入凡尘,修行功夫白费,学佛真的是如履薄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