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回复: 0

ⓚ07068»《白话佛法》修行体悟———网友反馈|2021-12-06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466
发表于 2025-2-12 14: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友反馈(标题)             2021反馈(标题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表通

博客精选

解答来信

博客精选》总导航

网友反馈》目录

《白话佛法》修行体悟

———网友反馈|2021-12-06博客

用解脱的心行一切善

昨天共修广播讲座《定慧双修三摩地》这一讲,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定慧双修的意义逐渐明确,定慧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无论对解脱生活烦恼,还是修行进步,乃至积累真正的功德资粮,定慧双修于对治烦恼、名利等习气,把凡心从世俗中解脱出来的意义十分巨大,真可谓是圆成佛道的一大址基。

三摩地是梵文译音,师父在之前的讲座中作了精要的解释,三摩地就是智慧的解脱,从人的修行状态而言,就是不管在何种对境中,内心和行事境界长久地处于智慧中道、即慈悲又不执著的正定状态中。修行就是生活中的觉照,这一期讲座给出了我们思考的命题——在生活中锻炼定慧双修,修行上才能得到智慧的解脱。

经教的理论,如果仅从文字上去理解或许不是太难,但要真的做到却非常不容易,因为凡夫迷惑颠倒的活法与佛的教法经常是背道而驰的。师父用生活白话来解释经教的行门,用一个买东西多收100块钱的场景做例子,生动地譬喻了如何在定中生发智慧,而后解脱烦恼、灭除瞋心,最后利益自他的过程。虽然智慧有大小深浅不同,解脱也有程度上的区别,但修行一定是从最低处下手。假如我们能够掌握解脱生活小事烦恼的能力,就能从束缚生命的贪瞋痴习气中解脱出来,最终从三界六道的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例子中看到,定和慧不是独立的两个概念,而是本来一体,就像一杯浊水,静置的同时自然变得清澈,又如油灯和灯光,只不过是本体和起用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师父曾提醒大家,禅就是定慧双修,是活泼而生动的,时时处处都体现在生活中;不要单修定,否则会变得形同槁木,百不思百不想,自度尚且不暇,如何弘法度众?也不能单修慧,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有限的智慧可能落于旁门左道,反而害人害己。

在家人没有时间和合适的条件以打坐的形式修定慧,我们可以经常在心中做一些小小的闭关,让自己处于安静的状态,慢慢止熄瞋恨、暴躁、忧虑、不满等负面情绪,心中没有对立,现实中何来敌人?这样我们就能逐步从自我设下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得到世间安乐知足的生活。

对弘法利生而言,定慧双修得解脱的意义更为重大。师父告诉我们,学佛人身心要一致,心定方能生慧。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心中却怀着许多不善,那就是定慧不等,是做学佛的样子给别人看,以期博得他人的赞叹,对自己的解脱并没有意义;在弘法中要名要利,希望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定慧不等,用世俗炽盛的名利心去学佛,只能得到一点小小的福报,并不是出世的无漏功德,反而增长了执著、傲慢等轮回的种子,得不偿失;还有的人发心虽很慈悲,却不懂得保护自己和善观因缘,不顾能力去度恶业太过深重的众生,结果反而被对方拉了过去,那也是定慧不等。心没有解脱,看别人就带着种种爱憎偏见,做善事时常心生比较分别,用世俗心行善弘法很难功德圆满,因此,定慧等持是何等重要。

因为我们长久驻足于红尘之中,原本清净平静的本性被外心的波动所遮蔽,产生出种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和善恶业力,纠缠着我们一世世地轮回。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脱,同时又起无罣碍的慈悲心去利益众生?就是师父在一次开示中讲的,人都有六根的功能,但修行人对红尘中的一切虽然都能看见,但看见要就像没看见,不被各种外境影响和污染,才能保持心中佛性常在。

在佛性中发出的一切善行,才是真正清净无漏,能帮助我们出三界的功德,对自身和众生才有真正的大利益,故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一切,就从生活中锻炼定慧双修,从解脱每一个小小的生活烦恼做起。

修行的核心是一个“戒”字

在第二册《学佛境界,懂得因果,能舍即空》中,师父强调了一个普通人从初信入佛门,修五戒十善到弘法利生、自在度众直至了脱生死的大致过程,其中,一个“戒”字贯穿各个阶段,成为修证的主要核心。

戒是佛所制,在每一个人不同的修行阶段上,戒的规范重点和体现形式是不同的。学佛之前我们几乎都是为所欲为的人,是非善恶的观念来自于法律和自身道德,而这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事后约束,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并不能根本改变人心中作恶的根源,也无法把一个普通人改变成一个真正的善人、一个能够利益众生、社会,乃至一切有情的人间菩萨。

以前我对五戒和十善的认识,停留在守五戒能得人身,加上行十善能生天的粗浅理解上。学习这篇后明白,佛门为什么如此强调“戒”的重要性?为什么师父许多开示中都在讲如何守戒?因为戒的力量和作用要比善强大得多。只要没有成佛,从人到十地菩萨都有粗细不等的无明存在,而戒就是警觉和防止无明产生贪瞋痴的利器。

经文上说:纵然对天下的四众弟子布施一百年,也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善恶行为都由心所造,行善会受到条件、环境等限制,发心也不一定清净,有的事情看上去是行善,但却有着邪恶的目的,因此善的力量是不够确定、不够强大的;但持戒却不同,哪怕我们发心持五戒,就是这一生中再也不会去做杀盗淫妄酒的事,不再恼害众生,其实本身就已经在行善中了。用师父提醒大家的话来说,就是每动一个念头、每讲一句话、做一个动作,都要生起觉照,是不是符合佛的教导?是不是像菩萨?经常这样做,戒律就深深印入八识田中,成为了止恶的强大种子,随时守护着善根和善果,使福德功德不会流失,并会随着未来的生命流转长久地发挥作用。

在初学佛的阶段,师父要求我们首先修好人天乘的内容——五戒十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切诸佛成就的根基,更是世俗社会应有的人文素养和公德。身边有的师兄学佛前打骂父母、做违法生意、酗酒伤人甚至吸毒贩黄等等,但通过最初的修行,戒行的力量让他们洗心革面,学会了从内心深处抵制恶念,不让其转化成危害他人的身口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有益的守法公民,在这个强制守戒到自然持戒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增长定力,生起种种利他的善行和慈悲。佛法并不要求人人都发心成佛,而是首先做个好人,这是对普罗大众的教化,也是“戒”在修行“立人”阶段的重要意义。

人间佛教讲“即人身而修菩萨道”,学佛不是只求洁身自好,还要发心帮助众生一起觉悟,面对的考验和磨难会比自修更多,因此戒的内容也更加深入细致,对修行的保障意义也更大。对照自己,需要用戒行来纠正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喜欢听别人的好话,这就是贪心;回答同修问题时对方不理解,就有点不耐烦,这是瞋心;对不公的现象随口评论,没想到背后的因果,这是愚痴心;老看别人弘法中的缺点,这是嫉妒心;对不同意见不愿意接受,这是烦恼心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对守戒意义和执行力的不足。

弘法利生中要守的戒涉及身口意的方方面面,守戒守得越细,发心就越清净,境界就越高,利众的能力就越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发心为众生做事,一定会遇到各种异样的眼光、责难甚至诽谤、污蔑,历代弘法利生者都是如此。心中持清净戒的人,对外界的风风雨雨,闻赞不喜,闻毁不怒,在强大的戒力中引发定力,在定中生起洞悉一切现象的慧力,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如如不动,义无反顾地去实现既定的远大目标,这也是他们最终成就道业的原因。

从外在行为上的五戒到每一个细微念头,“戒”的重要性贯穿于修行始终,故“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到了最后,我们还要学着逐步放下如“我要守戒行善,我要行菩萨道、如如不动”等执著,所有的戒与善都成为自然的流露,那就是现实中的寂静涅槃,这时候,离解脱就真的不远了。

分享人:李同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