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佛语(第12册)上【视频+音频+文字】
大慈大悲菩提心,
出离苦海传妙音。
每天要活在感恩中,感恩是莲花, 在莲花中成长,
你一定会法喜充满。
贪心会增加压力, 守戒能减轻恐惧, 红尘会增加瞋恨, 学佛能改变六根。
传统文化有一句话, 吃亏就是便宜,
实际上是很有哲理。 吃亏,其实就是消业, 消业后你就会有转机。 有转机,就代表着进步。所以当你进步的时候,
你已经远离那些痛苦和烦恼。
心灵的光芒,
包含着“知行智慧”之光。拥有知行智慧之光,
再去践行佛道,
你就拥有了“知行合一”。
学佛再多,不能摆脱痛苦, 这就叫理论在实践中的迷惑。学佛后,摆脱了痛苦,
解脱了烦恼,放下了执着, 那你才是真正的
让佛性之光在你心中闪亮。
佛性是觉悟之身, 又是般若智慧, 只有佛性,
才能产生“自净其意”, 才能克服烦恼。
瞬间的想不通,
只要引用正确的佛的思维, 践行佛道,就能解脱。
在人间凡是看得见的, 都能解决;
看不见的,被污染都不知道, 那就是你的灵魂。
“白话佛法” 能帮助你擦拭
内心八识田中的污垢。
脱离六道,必须随缘。 红尘中攀缘,跳不出五行, 离不开三界,脱不了六道。
内心不烦,外心不贪。内心、外心,
均是“无所谓”,
佛法界讲是“无所得”。 “无所得”,就是“无罣碍”。
狂妄的人是因为他没有狂妄过; 高傲自大的人是过去没有高傲过; 愚痴的人是他不知道自己愚痴。
只有知道什么叫狂妄, 自己才不会去狂妄; 只有知道什么叫高傲, 自己才不会去高傲; 只有知道什么叫愚痴, 自己才不会去愚痴;
只有知道什么叫业障, 自己才不会去造业。
学佛遇烦恼,
这是增长智慧的好机会。学佛遇障碍,
这是心灵开悟的增上缘。
能够理解别人,那就叫庄严。有福之人,是因为他的忍耐。
勤修莫过于寡欲,寡欲才能知足。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之人,虽富而贫。
整天盯着别人缺点的人, 你会失去自己的安详心态
和你在别人心中的庄严之相。
因为你不伤害别人, 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正直。 我们学佛人,要请佛住心,
心中才能清净无染。
一个人不懂“路”,才会走“错路”; 一个人不懂“道”,才会不“知道”。知道这条“道”,
才不会走错这条“道”; 知道佛这条“道”,
你才能找到“佛道”。
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缘来了,多发心;
缘结束,就收心。
能够理解事物的本性是空性, 你就会了解什么叫菩提心。
人的一生,
必须完成圆满自性和了解本性。“自性”和“本性”,
就是让你要知道事物的真相。能够理解事物和缘分的结局, 能够了解人跟人的缘分结果,
这个过程就是“由无常到空性”。所以缘分只是一种衔接和回忆, 它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学会随缘观,就是如是观。
缘生缘灭,如如不动。起心动念,观性即空。所生喜心,只是缘起。所生苦心,只是性空。
幻觉来时假亦真, 虚幻红尘真亦假。缘来缘去人间梦, 借假修真梦成真。
觉醒是佛, 修心是道。
诚实是学佛的资本, 勤奋是学佛的基础, 善良是学佛的根基, 慈悲是学佛的源泉。
总是为别人想,
你的想蕴将越来越纯洁。
整天为自己想,
你的识蕴会越来越染垢。
为别人而法喜,那是广发菩提心; 为别人而悲伤,那是悲愍众生心; 喜欢嘲笑别人,那是因为你的劣根; 喜欢跟人攀比,那是累世所种因缘。
愿意帮助别人,那是因为你的善种; 愿意慈悲别人,那是因为你的佛性。
放下对身外之物的执着, 才能破除偏执,消除我见。
不为自身求安乐,愿与众生共离苦。无欲无求勤修行,心中极乐善相应。
贪爱富贵是贫穷之因, 勤俭艰苦是富贵之果。
当你心在如如不动的时候, 外境和外尘的虚幻
就会在你的心中慢慢过去。
嫉妒像一把火, 只要这一把火燃着了, 就会烧到别人和自己。
嫉妒心是人类的一大障碍。拥有嫉妒,失去慈悲。
能为别人做事, 要视作自己的福德。
当一个人不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 说明你已经失去了
帮助别人的能力和力量。
所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哪怕语言布施,都是善德的累积。
人其实最要解决的就是因果病。因果会让你失去心灵上的快乐;
因果会让你付出忧郁和恐惧的代价。
因果病的最好良药,是慈悲喜舍。种下慈悲因,没有忧郁果;
种下喜舍因,没有恐惧果。
舍去一点恨,得到多点爱; 舍去一点自私,得到多点欢喜。
常生欢喜心,舍去瞋恨心; 常生慈悲心,舍去嫉妒心;
清净心能消业障,慈悲心能保平安。
信解行证, 首先靠得是信心。学佛人的境界,
是和你恭敬虔诚的内心一起生长。以凡人之心,做菩萨之事,
必定远离定慧。
降伏贪心,靠的是戒律; 降伏痴心,靠的是智慧; 降伏妄心,靠的是定力。
修心要断恶修善, 行善积德,众善奉行。
到处都会出问题, 到处都需要调节。
没有攀登不了的高峰, 只有缺少信心的凡人。
红尘滚滚不可贪, 欲海沉沦不可得。虚幻颠倒梦一场, 学佛离幻志如钢。
“私欲”
是人的一种自怜自爱的产物, 它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可怜。
心态要常保持正念。心态就是你心里对
某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态度, 这个态度来自于你的六根。
干净的六根,会有一个好的心态; 污浊的六根,
会使你在人间变得非常的苦恼。
拥有一个坦荡清净、纯洁的心态, 你的心态一定会变得光明磊落。 拥有一个不争不贪的心态,
你的心将会处之坦然。
时间长了,它就是一颗沙子,
经常会磨损你的心脏,让你“心痛”。
学佛人要学会融化自己的烦恼, 就像白云经常融化在蓝天之中。心情不好,
要学会换环境,学会转移思维。
学会听《白话佛法》, 把思想集中来听,
你的杂念马上会去除。刚刚有很痛苦的杂念,
马上打开《白话佛法》来听, 而且跟着师父所讲的内容走, 你很快就远离了烦恼,
清净了头脑,灵得不得了。
心会慢慢定下来,智慧慢慢生出来。
师父都是这样, 当师父有烦恼的时候, 师父就全身心地听,
马上把其他的杂念全部漏光。所以正思惟,
就是漏尽杂念,漏光烦恼。
菩萨说,学佛重在“践行”,
实实在在地去学佛,去做功德, 你就会有无漏的功德。
人精神上正念一漏,就会乱想。越乱想,越要想,
最后邪思邪念全来了。经常失去正念的人, 会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凡是胡思乱想、
思想不集中的人,就叫“神漏”。充满智慧的人生,必须有无漏智慧。
虚幻世界离相修, 知足常乐菩萨救。远离红尘境界高, 禅定妙心离六道。
少看少烦恼, 多看多烦恼, 不看没烦恼。
少想不种因, 多想神经病, 不想脑子轻。
“欲望”
来自于我们的无明。“苦行”
能断除因欲望而产生的烦恼。“愿力”
是你信心的源泉。
广发无上菩提心, 度尽众生大愿心, 有业所障无明心, 缘起性空修佛心。
一个人要学会“相应”。 “相应”就是你能做什么, 你才能够去做什么;
你应该想什么,你才能想什么;
你可以说什么,你才应该说什么。如果不相应,做了不该做的,
说了不该说的,想了不该想的, 你就是“妄动、妄语、妄想”。
正信正念正能量, 信佛修心志如钢, 转识成智消业障, 智慧如海在慈航。
幸福和痛苦,只是你的一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有时瞬间变化。
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 痛苦也是如此。
年轻时我们有多少这种幸福和痛苦的感觉,现在都找不到了。
“杂念”
会让你把“自性”的光芒遮盖。学佛要“性命双修”。
“性”指人的
心性、思维、品性、性情。“命”指人的
身体、生命能量、命运和物质。性命双修,
就是精神和人身同时修, 才能福慧双收,延年益寿。
修心不修命,以后必生病。修命不修性,精神会有病。
“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浩浩乎塞乎天地之间。”
所以学佛修心, 福慧双修,性命双修,
让你的本性更加纯洁。
有时候坐在观音堂,每个人都在想, 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木”。
学会珍惜人生, 借假修真,身心两全,
超凡入圣,才能见证佛性。
经常想想,
用你在求佛时的这种心情, 去慈悲一切有缘众生, 广结善缘,行善积德, 这样你的功德与发心,
才会功德圆满。
身作菩提心, 心发菩提愿, 常念慈悲心, 住心大悲愿。
常能深沉地忏悔, 佛性常存“深般若”。
修行就是修心,修到后来, 心和行为越来越有悟性, 进入深层般若,
这就是“行深般若”。
学佛人要知道,
把自己的“心门”打开, 佛光才能照到你的心里。
天天心里在想一些 不能告诉别人的事情,
就会有不好的邪念来缠你。所以,真正会修心的人, 就把自己当成菩萨,
就把自己的“心念”当成“佛念”, 这就叫“即心即佛”。
学佛人靠“心智”生活, 不学佛人靠“因果”生活, 凡夫俗子跟着“业障”生活。
师父曾和你们说过,
身体是你的客人,心是你的主人。身体这个客人,
想来就来,不想来就走;
心才是你的主人,
任何时候,你都和心在一起。当你修出人道了,
你就会拥有“菩萨心”; 能修到天上成佛,
你就是拥有“佛心”。
菩萨说过, “至高无上的佛,就是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管住你的一切,
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正道正道走佛道, 堕落堕落邪迷窍, 慧命慧命开悟心, 学佛慧命天上行。
任何一个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人, 就是对别人不负责。
爱护好自己就是爱护众生。
人生烦恼剪不断, 懒得做事也要干。放下贪欲求平安, 五欲六尘冷眼看, 解脱烦恼求平安。
只有放下才能解脱。什么叫解脱?
想通了就是“解脱”。
什么叫放下?
不去想了,就叫“放下”。
人有智慧,就会产生庄严, 大家会尊重你,
所以智慧比任何你拥有的物质更重要。
师父曾经跟大家说过, 要自主烦恼,
就是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烦恼。 没有智慧,你会被烦恼所控制; 有了智慧,你才能控制烦恼。 什么叫“神通”?
“神”就是精神,“通”就是想通。一个人精神上想通,他就有神通;
能够脱离烦恼的人, 他就是有“神通”。
放下了名利, 脱离了烦恼。远离了无明, 拥有了般若。
一定要用正能量,
来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 你就会拥有“四无量心”。
远离嫉恨修清净, 离苦得乐出离心。杂念业障消干净, 念佛常怀慈悲心。
在人间要学会“承受”, 因为人间“不圆满”, 所以懂得“承受”本身 就是一种“消业”。
在人间就已经能拥有精神的快乐, 说明你清净无染,远离烦恼,
你已经生活在人间圣境。
不贪不求的人生, 已经是觉悟的智者,
说明你已经拥有了出离心。“出离心”越强, “贪爱心”就越弱; “贪爱心”越强,
出离的“道心”就越弱。
福慧双修是智者, 悲智双运是悟者, 入世修行是圣者, 出世之心是觉者。
师父告诉你们, “过去何必思量, 现在不用紧张, 念佛自然吉祥”。
人若修心想长寿, 心胸宽广莫要愁。不贪不淫走正道, 众善奉行境界高。
实际上他的心,已经像佛了,
因为一切唯心造。
当你在行善时, 你的心跟佛是一如的;
当你在行恶时, 你的心和魔是一如的。
一个善良的人, 做出来的一定是善事;
一个邪恶的人, 想出来的一定是邪念。
当你一天没有念经,
你会感觉到魂魄不全、神志不清。当你一碰到事情就念经,
你是一个头脑清晰、神清气爽之人。因为正信正念的意识,
指导了你的所作所为。
如果心中无佛,
你一定不知做的是好事坏事, 说明你的心离佛太远;
如果你做每一件事情, 都想着要跟佛菩萨一样, 说明你“佛性常住”。
“心性”要一如, “心”就是你的意识, “性”就是你的佛性。“心性一如”,
你就可以如如不动。
一边修心,一边改念。
要用正确的理念和崇高的境界, 约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常看自己内心的“佛性”, 常观自己的“法身”, 你内心的佛光就会普照,
佛性长存,
你就会拥有慧命和生命。
身体只是你的阴阳五行假合之身。只有心灵不受苦,
你的肉身才会不受苦; 只有健康的心灵,
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如梦如幻如泡影, 如露如电如是观, 苦空无常是真谛, 修出六道佛真意。
能让自己更好地和别人相处。理解众生苦难,
能让自己的心得到更多安宁。
佛让我们“舍去放下”, 就是不要心中有“是非”。连“非”都不要,
何况有“是”。因为“是”就是
你认为某一件事情你“是”对的, 你就会认为别人不对。
“非”就是因为
你认为别人是“错的”, 你就会心中觉得你是“对的”。
其实这已经违背了佛法的“因果规律”。
要经常想,
没有因果,我会碰上他吗? 没有因缘,我会生气吗? 没有因果,
我会有今天这样的烦恼吗?
一切都是缘分,善恶因缘都要受, 这样你才能对治自己的“瞋恚”。
恨别人时,要想到别人可怜的地方。
当你用“慈悲心”去思考心中烦恼时, 你就会没有“恨念”,
你只会感觉到他很“可怜”。
请记住师父跟你们说的这句话: 当你恨别人的时候,
别人不一定知道,
而你自己会恨得很难受。 最终受伤害的,一定是你自己。
学会“奉献”,才能接受“忍辱”; 不愿意奉献的人,不会“忍辱”。 想想今天恨,明天爱,
过去爱,现在恨; 想想世界没有一件事情
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你经常能想到守戒, 不争不吵,守戒寂静,
你就获得了别人尊重你的基础。
想要别人尊重你,要学会守戒律, 规范自己的道德质量。
1.平常不乱说话。
2.戒“杀盗淫妄酒”。
3.为人有恒心和毅力。
4.学会帮助别人,需要有恒心。
5.放下人间是非事, 一心只念观世音。
学会保持禅定状态, 杂念就会离你而去。禅智禅修能禅定, 念经无心不安静。心智稳定禅定行, 念离痛苦禅道心。
人情是纸张张薄, 学佛暖心娑婆诃。佛智佛念愿力强, 法喜充满像太阳。
学佛弥勒度量大, 哈哈一笑人太傻。你不生气哪来气, 想通放下解真谛。